剝皮寮歷史街區在地文化藝術行動《巷弄裡的青草林》

台北市文化局|2015

 

 

 

 

擷取萬華青草巷療癒意向,轉化艋舺文化新傳統

45公尺長的窄仄巷道、撲鼻而來200種青草的清新香氣、50年常民文化的縮影,這裡是知名的特色街道:「青草巷」,也是萬華區域最鮮明的在地特色之一。 就地取材的青草,天然新鮮、遵循原始古法,因此能反映當代健康訴求、符合環保低碳的當代議題;融入同樣取自天然植物的「紙漿藝術創作」中,更能啟發我們關注傳統文化中,人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、樸實卻又美好的面向,進而懂得轉化、運用在生活之中。

 

化傳統於當代、引藝術入社區

「剝皮寮在地文化藝術活動:『巷弄裡的青草林』」,整體定位結合「藝術駐校」、「民眾參與」及「裝置藝術」三個環節,聚焦於在地傳統「青草巷文化」,從田野調查開始,並邀請裝置藝術家合作,以參與式創作裝置藝術品的方式重新詮釋。藉此,預計達成之目標,是讓「當地民眾」穿梭在剝皮寮的青草巷,重新認識在地文化及自身所屬的這片土地;而同時,透過當代藝術裝置,重新形塑過去低調神隱的青草巷,重新回到「民眾與觀光客」的視野中。

 

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藝術家與國小學生聯手合作,打造紙皮青衣街區裝置

扣準剝皮寮過去作為剝除樹皮場域的背景,透過故事引領孩子認識當地文化,過程中藝術團隊將利用青草之枝葉形狀、色澤、香氣,帶給孩子不一樣的五感體驗,並與樹火最熟悉的手抄紙做結合。藝術家戴翰泓將集體創作之各式不同的青草手工紙,與其他複合媒材結合,收集為剝皮寮量身打造立體框架後,融合紙漿成型、拓印等技法將青草紙包覆在框架上,形成嶄新的、有機的、藝術的空間量體。包覆的過程,彷彿扭轉剝皮的歷史,在手工青草紙的覆蓋下,療癒、修復、生長出充滿質地的透光纖維皮層。

完成的裝置『紙皮青衣』,豎立於剝皮寮騎樓下,成為吸引在地居民及來訪遊客的吸睛亮點;再透過適度引導至創作源頭的青草巷,將形塑成一個文化特色場域,以社區藝術營造的行為,重新活絡在地文化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 

延伸巷弄裡的青草林,古早青草文化的手做工作坊

從象徵「傳統」的青草文化開始,透過老照片及其他文史資料,爬梳整理出萬華當地青草文化的獨有人文韻味。並利用學童手做的一張張青草紙,繁衍構築出概念性的雪白青草林,一座座青草浮島,既是仿真當年河床上採集藥草的河中森林,抑是藉由藝術轉化了人文與自然生態共生共榮的療癒訴求。

展期當中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活動,引導民眾從古早青草文化中獲得趣味新體驗,不僅可以與藝術家共同合作裝置藝術,加入集體創作的一環;並將青草文化結合造紙、手工藝等多樣性的變化,從不同面向內化感受,增加外界民眾對於青草巷的了解,並從不同角度發揚老街新氣象。